开篇先说一句,如果一切理想,风控到位,没有桌底下交易,黄金锁在交易所保险柜里多人共管不被移动,那,拿黄金来抵押的项目,抵押率足够低的情况下,这个增信措施还是可以的。
所以,错的不是黄金,是人。
而在财富管理行业,拿黄金抵押来做理财融资的财富公司,也还是有那么几家的。具体不细数了,因为在我看来,多数是不靠谱的。既然手里有价值1亿的黄金,为什么不直接折现呢?黄金的变现能力本身也不差。
等着升值?不舍得?扩大杠杆?说给爱听故事的人听听,还差不多。
回归到案情中来,事情源于武汉金凰一笔蛇吞象的收购,被收购对象是湖北三环集团。总收购金额需要近70亿元,其中60%的资金都是武汉金凰融资借贷而来。
此次融资有东莞信托34亿,四川信托3.1亿,昆仑信托至少3亿,等等。全部以99.99的黄金为抵押,并备案。同时还引入武汉人保为该批黄金出具5份《财产基本险保险单》,经质检鉴定完毕后入库银行保险箱。发生风险,由保险人对受益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三环集团被收购之后,也发生很多风波,业绩平平,员工举报,董事长被移送司法机关。而武汉金凰实控人贾志宏则没有涉入。
而后,因长安信托与金凰珠宝的到期产品违约,延期6个月,引发了其他信托公司的担忧。正常将黄金卖了还钱不就得了。但事实在于,当初质押黄金的地点不在黄金交易所,而是选择了银行的保管箱,质押物变现的流动性效率会降低。那么,是否是为了避开权威机构的检测?异于常理必存疑。
处于焦虑状态的东莞信托,临时抽检了当初质押的黄金,检测结果为铜合金,而不是AU999了。是当时检测的猫腻?还是出库样品被调了包?东莞信托和保险公司为此扯皮,诉诸法院。反正,武汉金凰是没有及时还钱,黄金也无法变现。而后,其他信托公司也纷纷起诉武汉金凰。
静下来想想,武汉人保,与武汉金凰,东莞信托当初制定了严格的黄金检验程序,现在反观,是否是当时在某些环节产生了明显漏洞。
按照正常的合规路径,检测技术这么发达,假黄金很容易被发现。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高明者擅长“见缝插针”。)
即使如信托公司风控严密,保险公司操守谨慎,也会在某个案子上翻船,对于那些财富平台,以典当,奢侈品起家的公司,是否需要更敬畏三分呢?
细数过往多年的“奢侈品”抵押问题事件:
2018年,陕西和河南就发生过高达190亿元的黄金骗贷案,有19家银行中招,既包括农商行,也包括大行的当地支行。其套路并没有什么新意,就是假黄金抵押。
本文结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142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