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四十二年前,也就是在1976年,百达翡丽推了鹦鹉螺(Nautilus)3700/1A自动腕表。而今天的故事就得从这块表说起……
那一年,相隔爱彼发表皇家橡树系列仅仅不过四年。或许是由于皇家橡树表款太过成功,百达翡丽居然也“跟风”找来制表大师Gérald Genta,希望他设计一款全新的不锈钢运动腕表。不知道当时的Gérald Genta是怎样的心境,毕竟在已经有了那样一个惊动表坛的代表作后,如何以同样的材质、同样的风格打造另一款传奇。好在他做到了,同样是搭配不锈钢链带设计,甚至是搭载了相同的超薄自动机芯(积家28-255超薄机芯),并具备了达120米防水深度的特性……
这就是百达翡丽非常早的一款鹦鹉螺——3700/1A。
此外,当时欧美国家的表迷还给鹦鹉螺取了一个昵称,叫“Jumbo(庞然大物)”。因为在那个年代,42mm的表径即便放到运动表中也是极少有的大尺寸,相比劳力士的水鬼或是GMT,也不过40mm;加上厚度仅有7.6mm,更横向突显了鹦鹉螺的“巨大”。当然,这些放到大表径风靡的如今来看都不算什么了,不得不说Gérald Genta还真有超前的眼光呐!
相较于皇家橡树刚硬锐利的风格,鹦鹉螺显得要圆润许多。Gérald Genta采用了四角圆弧的方形表圈,搭配表壳左右两侧突出的双翼设计,风格与皇家橡树截然不同。不过两侧的凸出设计,可并非是单纯的外型设计,而是具有实际功能的。
因为Gérald Genta大师同样在鹦鹉螺上,使用了一体成形的中层表壳结构(没有独立的底盖,其实与皇家橡树相同),搭配上层表圈设计,形成两件式表壳结构;只需将表圈、防水胶圈以及中层表壳牢牢地固定在一起,搭配旋入式表冠,便能拥有绝佳的防水性能,且表壳整体厚度仅有7.6mm。
但是底盖与表圈上并没有任何的螺丝或是旋转孔洞,而是在表壳两侧的结构内,分别使用两枚螺丝将表圈与表壳锁紧,成为防水性能达120米的高级运动表款。而针对这项特殊的表壳结构,百达翡丽也在1976年成功申请专利,成为品牌的独家设计。
尽管百达翡丽鹦鹉螺3700/1A是不锈钢链带款,但随后又相继推出了18K金的贵金属链带款、镶钻款以及女士表款(但防水性能仅为60米)。
到了1981年,品牌推出新一代的鹦鹉螺表款3800/1A,其与3700/1A非常大的差异之处在于,换装了百达翡丽自制的335 SC大三针自动上链机芯,也就是后来315 SC、324 SC自动上链机芯的始祖。但是表壳结构则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可通过大秒针来区分3700与3800的差异,因为前者所使用的28-255自动上链机芯并没有秒针设计。
3800/1A的生产期非常之久,直到2006年才停产;品牌在1984年推出的女表系列3900/1则在1997年停产。在这段漫长的生产期之间,百达翡丽也曾推出过具有动力储存显示的3710/1A,表款的12点钟位置设立了动力储存显示指针,并且改用罗马数字时标,面盘的设计可说是完全脱离了Gérald Genta的设计风格,但是表壳结构则仍然没有任何改变。
到了2004年,百达翡丽推出了18K白金材质所打造的3711/1G,表款的功能与外观与3800/1A极为相似,但是是采用贵金属打造的表壳与链带,让售价大增。不过3711/1G非常特殊之处,在于首次使用了三件式表壳设计。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鹦鹉螺系列的独特表壳结构,正是通过两侧的螺丝锁紧一体成形表壳与表圈;但是3711/1G之所以采用旋入式透明底盖的设计,则是为2006年的新款鹦鹉螺系列埋下伏笔。
次年,也就是2005年,百达翡丽发表了具有日期、动力储存显示与月相盈亏显示功能的3712/1A,这也是品牌将先前大热的240 PS IRM C LU自动上链机芯搭载到鹦鹉螺系列之上,代替了同年停产的5054。不过3712/1A虽然也采用了透明底盖,但是表壳结构仍是两件式设计(虽然说抛光的底盖,会让人误以为是独立的压入式底盖)。此外,由于表壳两侧具有隐藏式调整按键,因此品牌将防水性能下修至60米。
但是在2006年,也就是鹦鹉螺系列推出30周年之际,百达翡丽发表了全新的5712/1A腕表(表径为43mm),同时宣布3712/1A(表径为42mm)停产,因此生产期不到一年的3712/1A顿时身价水涨船高,虽然功能与材质都相同,但毕竟物以稀为贵,成为当时非常热门的PP表款。如果要从外观来分辨这两款,非常明显的差异之处就是7点钟位置的时标刻度(3712有,而5712无),加上日期盘下方数字的方位差异,以及表壳两侧的曲线不同(3712是直线、而5712略圆弧)之外,其实两者并不容易分别。
但是5712/1A其实悄悄地采用了三件式表壳设计,其表壳同样由两侧的四颗螺丝锁紧固定,透明底盖则是采用螺丝锁入式,不过为什么我们看不见螺丝呢?因为百达翡丽采用从内侧锁入,因此只有打开表圈之后,取下面盘、机芯时,才能看见内部的螺丝。所以如果我们仔细比对3712/1A与5712/1A的底盖边缘,就可以发现其表壳结构的不同之处,尽管两者同样具有60米防水性能。
百达翡丽在2006年同步推出多款鹦鹉螺系列腕表,除了尺寸较小的大三针5800/1A采用两件式表壳设计(有透明底盖)之外;大三针款的5711/1A却改用与3711/1G相同的旋入式透明底盖,虽然仍采用两侧螺丝来固定表圈与中层表壳,但是表壳已成为三件式结构。那么大家有想过为什么5712要开始采用三件式表壳设计呢?
所以很明显的,百达翡丽已经不会拘泥于一体成形的表壳与底盖设计,虽然5711/1A的表圈与中层表壳仍采用相同的螺丝锁定方式,但是如果使用旋入式底盖,不仅可维持120米的防水性能,同时方便调整与维修,仅这些理由就使得品牌乐于采用了。而5712采用锁入式的透明底盖,只能说是当时品牌的新尝试,但仅限运用于本款腕表之中。
再看同年推出的5980/1A计时码表,则采用另外一项更为特殊的表壳设计,也就是由两侧的螺丝固定三件式表壳结构。不过第三个零件:透明表底盖,可通过旋入式或是内锁入等方式固定,为何非要由两侧的螺丝锁入固定?不妨看看5980/1A的零件分解图,便可得知。
百达翡丽为了避免螺丝破坏表壳与底盖的整体美感,甚至在5712/1A采用内锁入式的设计。在面对尺寸更大、更厚的自动计时机芯时,品牌的设计人员绞尽脑汁,也想要设计出更为优美的表壳外观。毕竟鹦鹉螺在当初推出之际,就是以薄型运动表款为设计主轴之一的。
于是百达翡丽采用了延伸式的透明底盖结构,它与中层表壳之间,同样具有防水胶胶圈;左右两侧的延伸结构,可与表圈及表壳的两翼融合为一体。通过适当的施力效果,可将表圈、表壳与底盖之间的防水胶圈紧密结合,非常后再透过两侧的四枚螺丝锁紧固定。因此,看似与先前鹦鹉螺表款类似的表壳结构,其实是经过巧妙设计与安排,非常后加上现代化的电脑车床工具才得以完成的作品。
因此,5980/1A采用全新的表壳设计,不仅保留Gérald Genta的设计精神,同时可搭载较厚的自动计时机芯,结合旋入式表冠,防水深度同样可达到120米。而这项表壳结构,同样适用于较厚的功能表款:因为百达翡丽在2010年所推出的5726A年历表,也采用这项表壳设计,而没有采用一体成型表壳或是旋入式透明底盖。我们同样可以从表壳侧面发现其结构的特殊之处,不过品牌在2010年,仅推出皮带款的5726A年历表,过了两年之后才推出具有不锈钢链带的5726/1A年历表,并具有黑色与银白色两种面盘可供选择。
鹦鹉螺表壳的设计历经上述的多次改变,仍能保有原本的风貌,并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但是大家觉得这样就已经达到百达翡丽设计师的极限了吗?显然不是。品牌在2014年推出了具有两地时间功能的5990/1A计时码表,为了能快调面盘中央的短时针,所以左侧表壳新增了两个快调按把。那么问题来了,原本设置于表壳左侧的锁定螺丝,要如何处理?
出乎意料的是,百达翡丽竟取消了左右两侧的锁定螺丝,也就是当初Gérald Genta设计两件式表壳的非常重要零件;改由贯穿中层表壳的四枚长螺丝锁定表圈,中间同样具有层防水胶圈。另外,5990/1A的透明底盖采用旋入式设计,与5711自动表款相同,通过上方的长型凹槽可清楚地确认。
所以从结构来看,5990/1A其实已经完全跳脱原本鹦鹉螺的两件式表壳设计,而成为现今我们所常见的表圈、中层表壳与底盖的三件式表壳设计。这也是为了适应功能日趋复杂且机芯厚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品牌设计师们必须要改变原本表壳结构。毕竟当初Gérald Genta设计鹦鹉螺时,手边的机芯是厚度仅有3.05mm的28-255超薄自动上链机芯,功能也仅有两针与日期窗而已。
因此,随著表款功能的不断增加,表壳的结构也慢慢有所改变。虽然百达翡丽仍极力遵循着Gérald Genta的设计精神,这点我们可从5980计时码表与5276A年历表中得知。由左右两侧的螺丝锁定表圈、中层表壳与底盖,同时还要防水120米,这都是前所未见的成就。
每一款鹦鹉螺的更迭,其耗费工时的表壳结构以及细腻的表面处理,甚至是不看结构分解图,便无法得知表壳的零件原貌,似乎与百达翡丽的表款设计有极大的差异。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品牌才坚持生产鹦鹉螺系列,从1976年开始历经机械表的复兴热潮,到跨越了2006年的30周年、2016年的40周年,并将继续前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14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