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8年BRUEN正式推出第一枚微型自动盘机芯(Microtor movement)之后,这种可以减低机芯厚度的设计,开始成为许多表厂研究的目标。因为劳力士在1931年推出可360度旋转的自动盘设计之后,位于中央的自动盘轴心,与加装在走时轮系与发条盒上方的自动上链系统,无可避免的会使机芯厚度增加许多。如果想要减低机芯厚度,只能藉由缩减每个零件的厚度,来达成目标;但如此一来,却会影响走时的精准度与上链轮系的耐用性,因此微型自动盘的设计,就成为另外一个选项。
BRUEN是非常早推出微型自动盘机芯的表厂
微型自动盘机芯的主要设计概念,就是将走时轮系与发条盒,紧密的倚靠在机芯的一半,而另一半的空间则放置自动盘、上链轮系以及摆轮游丝结构,因此整个发条盒与走时轮系,都不需要压缩厚度,自然可以提供稳定的运作效果,同时达到轻薄的效果。通常微型自动盘占有机芯约1/3或1/4的面积,但是面积越大,自然上链效率越好。
伯爵于1960年推出厚度仅有2.3mm的12P自动机芯,成为当时全球非常薄的自动机芯。
而PIAGET伯爵于1960年推出厚度仅有2.3mm的12P自动机芯,成为当时全球非常薄的自动机芯,其超薄的纪录保持20年之久,当时厂方便是采用微型自动盘,方能达到这项成就。不过12P采用24K黄金材质的自动盘,其高比重的特性,日后几乎成为此类型机芯的标准配备。
因此,在1960与1970年代期间,非常常见的微型自动盘机芯,莫过于BUREN所推出的1280自动机芯,以及UNIVERSAL的215、69与66自动机芯(PIAGET的12P自动机芯价位较高,因此并不算普及);而两间表厂也是非常早量产微型自动盘机芯的品牌,不仅款式众多,同时也推出不锈钢款。
于1977年首次问世的240自动机芯,其直径为27.5mm,厚度为2.4mm,振频为每小时21,600转,动力储存48小时。其机芯的厚度,在当时亦是名列超薄自动机芯的前三名。
而百达翡丽在1977年问世的240机芯,则是稍晚登场的机种。因为在1970年代初期,百达翡丽仅剩由积家生产的28-255自动机芯与自制的350自动机芯为主力机芯,但由于350机芯采用环形自动盘设计,结构复杂且问题较多,因此百达翡丽便开始研发新一代的自动机芯;其设计的重点在与超薄与简化零件数量,这也是为了因应当时表款的设计趋势,以及考量成本所订出的标准。
微型自动盘设计已经相当独特,但是萧邦在LUC微型自动盘机芯中,运用了更特殊的勾爪式上链系统,具备双向上链的功能。
在进入机械表复兴的时代后,CHOPARD萧邦于1996年发表LUC. 1.96微型自动盘机芯,并于隔年推出正式推出LUC系列腕表,这是80年代末期的机械表新兴之后,第一枚采用微型自动盘的机芯。在当时,放眼整个瑞士表坛中,也只有百达翡丽的240自动机芯(1977年推出)采用相同的设计,但是两者推出的时间已经相差20年。而LUC 1.96机芯在设计之初,并没有特别强调轻薄的概念,因此机芯的厚度为3.3mm,但是与薄型化ETA 2892自动机芯的3.6mm相比,已经薄了0.3mm。
此后,陆续开始有其他表厂推出微型自动盘机芯,例如使用在陀飞轮机芯上的芝柏三金桥自动机芯,或是罗杰杜彼推出的RD78/79微型自动盘系列机芯,分别运用在计时与追针计时功能之中。日后,伯爵更在2010年推出了1200P与1208P自动机芯,重返微型自动盘机芯的领域;新加入的沛纳海P.4000自动机芯、爱马仕的H1950自动机芯、以及宝格丽的138自动机芯,都是新一代的微型自动盘机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18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