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次跟朋友聊到手表防水性能的时候,对方突然指着参数问:”防水30米指的是它的防水深度真的可以达到30公尺,也就是相当于10层楼那么高吗?“我当时听到这个问题愣了一下,”防水30米等于日常生活防水“这个概念对于我们业内人士来说早就根深蒂固而习以为常,但似乎没有正经地去思考过这个数据本身的意义:既然防水标注30米,那为什么只能达到洗手溅到水的日常使用程度呢?
从科学角度说,当潜入水中的深度每增加10公尺,便会增加相当于1个大气压的压力,所以标示手表防水深度的时候,我们非常常看到的单位就是“公尺“或”气压“。照这个数据来看,10个大气压就是相当于可承受水深100公尺时的压力;抗压3个大气压约莫等同防水30公尺,也就是我们一般认知的日常生活防水使用。
目前大部分品牌的防水测量测试,通常都是送到ISO机构做认证。在1990年时,ISO 2281被制定来专门测试手表在从事水上活动时的防水标准(如果是潜水表则有另一项认证标准ISO 6425),其中测试的标准包括:
1、浸入水中10公分的深度需超过一小时。
2、表冠或按把可浸入10公分的水深,承受5个单位的垂直向量超过10分钟。
3、将手表放置在40°C至45°C的加热板上,持续10至20分钟测试镜面内部是否产生冷凝作用。
4、将手表浸入10公分的水深5分钟,接着以40°C、20 °C再换回40°C的方式去转换,切换的间隔不超过1分钟,以此观察镜面是否有水气产生。
5、将手表浸在测试容器里1至10分钟,并置于固定压力值下10分钟,然后观察是否能在1分钟之内降到环境压力,并不得产生水气和冷凝作用。
6、将手表放置在高于标准值2个大气压的状态,手表的压力气流不得超过50μg/min。
而除了耐热和冲击等测试,ISO 2281的测试都需在18 °C至25 °C的温度下进行,经过重重的测试之后,才能标示出防水深度。
不过既然经过如此严密的测试,到底为什么防水表标注的30公尺防水,和一般生活上认知的30公尺是不一样的呢?
因为这些测试其实都是在实验的静态环境下操作的,即便转换任何数据都是在可主导的控制变因下进行,但是手表在实际佩戴的时候,是处于动态的状况,手的大幅度动作会增加影响的变因。以防水深度来说,在水中上升和下潜的过程,都会让手表承受减压和增压的压力差,再加上手表内部用来防水的橡胶环圈,本身就会因为长时间使用、放置过久等因素导致弹性疲乏影响密合度,如果没有定检或保养,种种的因素加总起来,都会影响到手表实际的防水度,所以实验室中测试出来的30公尺,代表的也就不是实际的深度了。综合以上的因素,其实可以说ISO的手表防水认证,订立了一项相对数值让业界有参考依循的标准,和实际的深度产生的落差,等于是加入安全系数考量的谨慎评估。
其实平心而论,即使手表真的标注了防水100米,以数值来看被认定为可用于游泳的等级,但是如果它的价格不菲,大家应该也不敢贸然戴着它游个500米吧?
同事就曾提到很多表友都在论坛上分享过,戴着标榜防水100米的手表去游泳,结果手表进水、故障的比比皆是!所以所谓的数据非常终都只是参考,除了要定期送检保养之外,如果真的要戴着手表去从事水上活动的时候,建议可以询问一下购买的店家或维修单位,请他们针对表款提供专业的使用建议,或是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去做推敲,才是比较保险的作法;如果完全仰赖数据的标准,却不慎让昂贵的手表受到损伤,那才是得不偿失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18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