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螺钿工艺的认知,普遍认为是源自日本的一项技艺,但其实早在我国周朝的时候,这项技术便开始风行,一直到唐朝的时候,螺钿工艺才辗转传入奈良时代的日本。当时日本设有“织部司”、“漆部司”等单位负责制作供给贵族的工艺制品与绢丝布料。也因为政府的奖励生产,民间开始出现手作艺品等工坊,因应这波潮流政府顺势将其制定为一项产业,并允许艺品在民间流通贩售,螺钿等工艺便开始在日本发扬光大。
HARRY WINSTON将螺钿工艺这项源自古老的技法,运用在面盘之上,以珍珠母贝和金、银线交织出面盘光泽
螺钿工艺开始在日本坊间流传之后,于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运用。例如被用于建筑物之上、装饰马鞍,或是妆点衣柜和杯碗等等。到了江户时期,螺钿艺品更是大受欧洲市场的青睐。然而随着时光荏苒,螺钿工艺已不如当时这么兴盛,技术高超的老师傅几乎所剩无几,目前大多在高级订制和服上才能看到螺钿织法的运用,而海瑞温斯顿HARRY WINSTON将这项工艺概念运用到面盘之上。
贵朵机械雕金限量款GBBD963J,六点钟位置采用白蝶贝螺钿漆艺面盘
非常初的螺钿技术是在木器或漆器上镶嵌贝壳,而螺钿织工艺是后来的延伸。螺钿织入法非常早取法于引箔缂丝,是以螺钿代替金银箔织入缂丝的技法。螺钿技术从职人煮贝的步骤开始,之后细心取出真珠层,再把珍珠母贝精密地打磨至0.1~0.2毫米的厚度。打磨后的珍珠母贝薄片,根据事前描绘出的线条纹路沾黏于和纸之上,再把贴有珍珠母贝的底稿裁切成丝,细心织入绢中。完成后的作品远看像是一幅画,而近看则可见从织物孔缝中,散发出萤火虫般的幽幽螺钿光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181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