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果要用几个短语来形容陀飞轮(Tourbillon)的话,我想应该是:超贵、复杂、好看以及“鸡肋”。前面三个词不难理解,那又为什么说这样一个集高超制表工艺与艺术表现力为一体的装置是“鸡肋”呢?
陀飞轮是瑞士钟表大师,同样也是宝玑品牌创始人的亚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 Louis Breguet)先生于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它的作用就是为了修正钟表各零部件受地心引力影响而非常终产生走时误差的情形。
当然这有个前提:钟表长时间处于垂直状态。其实不难理解,当时依旧是怀表的天下,而怀表自然是垂直放置在口袋中的。但是到了现在,基本上不会存在腕表长时间垂直放置的情况,这是其一;其二,钟表技术发展到现在,几乎已经可以完全规避地心引力的影响。因此,“集大成”的陀飞轮在现代腕表上也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花瓶”角色。
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忽视陀飞轮的工艺及其鉴赏价值,它毕竟是世界钟表史上瑰丽绚烂的一页,这也是如今陀飞轮腕表仍逾百万的原因。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去识别陀飞轮?陀飞轮有哪些种类?同样是修正地心引力影响的卡罗素(Karrusel)与陀飞轮又有什么“恩怨纠葛”?
这里,我不想生搬硬套那些教科书式的文字来解释,什么“擒纵装置、秒轮、发条鼓”等等一系列专业术语,说实话,没几个人能看得下去、看得懂。要分辨这些“奇形怪状”的陀飞轮或者卡罗素,其实很简单,“仔细看图”就行,我会用“大白话”来作解释。
首先来说说陀飞轮,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大致有三类:
① 同轴传统式陀飞轮
同轴,即为同一轴心,像上图这样几乎所有可视的“齿轮”都在同一轴心上。然后看到中间横着的、连接陀飞轮装置与表盘的那个“桥”了吗?只要看到这样类似的东西存在,那它就是传统式陀飞轮。
② 同轴飞行式陀飞轮
同样是同轴,而像上图这种没有了“桥”的、看上去整个陀飞轮装置好像浮在半空中的,就是同轴飞行式陀飞轮。
③ 偏心飞行式陀飞轮
第三种,也是目前非常主流的一种,叫“偏心飞行式陀飞轮”。没有“桥”,所以是飞行式陀飞轮,这点不多说了。而像上图中的这些“齿轮”明显有多个轴心的,且拥有银白色的、像飞鸟一样的框架的,就是所谓的“偏心”陀飞轮。
如何?现在已经能分清楚这主要的三大类陀飞轮了吧?其实要确定的只有两点:一、它是不是同轴的;二、它有没有连接陀飞轮与表盘的“桥”。
然后简单说明一下卡罗素。之前提到,陀飞轮是个复杂又昂贵的东西,那时候一般的商家根本用不起这个装置,所以一位名叫Bahne Bonniksen的丹麦制表师于1892年发明了一个同样能对抗地心引力、但价格适中的特殊擒纵结构,这就是卡罗素。
总得来说,卡罗素相较于陀飞轮:一、卡罗素结构其实更为复杂;二、卡罗素转速比陀飞轮慢;三、卡罗素与陀飞轮的动力来源不同。那么有没有办法从外观上去快速区分两者呢?毕竟从动力来源角度谈,太专业了,对菜鸟来说简直“天方夜谭”。
先来看看卡罗素长什么样:
乍一看,跟同轴飞行陀飞轮真的好像!(同轴飞行陀飞轮见下图)
但要区分两者其实非常简单。首先我们要找到两者非常外层的那个银白色框架,图中我都以红色箭头标示出。然后你会发现,卡罗素装置中非常大的一个金质“齿轮”比它的框架要大出很多,甚至接近整个镂空窗口的大小;而陀飞轮装置中非常大的那个“齿轮”却比它的框架要小。这就是非常简单的看外观分辨卡罗素与陀飞轮的方法。
如果不信,你可以多挑几枚卡罗素腕表来观察,绝对不会错!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非常非常基础的陀飞轮及卡罗素结构,复杂还有以下这些——
比如卡地亚神秘系列的行星式陀飞轮:
又比如雅典奇想系列的飞行卡罗素陀飞轮:
可见,想要区分陀飞轮与卡罗素并不难,通过外观判断就能简单辨别。如果你想了解深入一些,建议非常好还是老老实实抱着“腕表结构知识”啃一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181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