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昨天在翻阅资料的时候偶然读到一种说法,说是目前业界有不少制表师主张,“在极端的情形下,优秀的打磨和优秀的准度是无法并存的;甚至省掉了打磨,准度会更高。”这种说法的着眼点在于现在机芯零件的加工精度都很高,零件一做出来几乎就是完美的状态,再去打磨抛光反而会改变它的重量、平衡、甚至会破坏它的形状,对零件的正常运作可能并不是件好事。
基本上那篇文章会引用这种说法,是因为他要讨论的是一枚走得很准、打磨却不怎样的机芯,这种说法正好可以为那枚机芯佐证,尽管我也认为那枚机芯不是为了走得准才故意不打磨的。
这种说法其实不无道理,不过我对它也不是没有质疑。首先零件加工的水准多少还是有高低之分,真正第一流的设备做出来的零件是有可能没什么打磨的余地,可是目前业界平均的加工水准跟这个标淮值差多少?别的不提,至少我去SEIKO的SII表厂时,当时他们用设备做出来的摆轮,在上机测试后仍然有可能得在轮圈背后打洞来调整配重,由此可见零件加工的水准还是未臻完美。当然挑这些多少是有点找麻烦,毕竟人家一开始就先强调是在“极端的情形下“,那就是先假设零件的加工是完美的了,不过至少在实务上我认为业界目前的工业品质还不到这个地步,至少超薄机芯、超级复杂功能的零件应该都还是要经过修整。
另一个问题是打磨的目的是什么。一般来说我们都把机芯的打磨分成机能性的打磨和装饰性的打磨,然后两者之间偶尔会有一些暧昧空间。“如果有一天零件的平均加工水准已经高到完全不需要机能性打磨了,那我们还做不做装饰性打磨?”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还满微妙的,我相信会有人支持那就不要做,然后把省下来的成本反应在售价上,不过我个人是主张还是要磨的。从来我都认为高级表是非功能取向的,机芯能正常地走只是基本(搞不好有的人还不太在意),抛光打磨得漂漂亮亮的才是它作为一项奢侈品的价值所在。而且讲得感性一点,我一直很喜欢一种说法,说古时候的制表师把机芯磨得亮晶晶的,非常后又把底盖封起来,所以它们这功夫是做给老天爷看的;当然现在讲这个很煽情,不过这真的是我很珍视的一个制表传统价值。
回到实务面,是不是真的加工到完美的零件就一刀也不能磨了?我觉得倒也未必,如果表厂有心要留下这道功夫,设备的加工精度又真的那么高,大可以在制造的时候就预留打磨的厚度给手工磨。不过做到这个地步就真的有点诡异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18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