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记得以前在国外腕表博客中看过一篇由Ariel Adams所写的文章,是关于腕表上的灰色市场对于腕表产业的影响。美丽的腕表让腕表业存在已经好几世代,然而随着瞬息万变的环境,腕表产业常常得跟着适应改变,常常一犹豫就得被时代淘汰。作者也借此提出建言,希望看到消费者与腕表产业实现双赢。
作者提到了灰色市场或是供应过量都会伤害腕表零售业,小编也有类似的感想。就像买车不通过代理车商而是直接通过贸易车商,也就是俗称的“水货”,可以少去一些有的没的费用,然而却是没有通过官方正规渠道来的有保障。
不同立场往往会有自己的观点与主张,因此作者通过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接触访谈,包含制表商、品牌执行者、零售供应商、消费者与媒体, 从不同的观点切入,深深了解这是腕表业必须处理的问题,并与美国旧金山调查研究机构Blueshift Research合作,得到了数据上的支持。
通过多面向,包含经济、消费者、零售业与市场环境的改变来了解腕表市场的贩卖与发行。很多接触腕表的人主要将重心放在品牌发布产品或是市场趋势,例如某某品牌将在某某展览推出某某新表款,或是复古风潮再起,大家可能就拼命收藏古董表,或是购买复古元素表款。作者认为应该要从更多方向来理解,像是腕表的构想、产制、行销、发行、再次发行以及服务。腕表产业本身也是个独立的生态体系,必须面面俱到。
回到调查研究机构Blueshift Research上,他们想尝试知道美国腕表零售市场疲弱是短期还是长期的问题,而首先他们必须先知道问题来自外部因素,像是市场条件;还是系统内部的问题,像是零售产业本身的缺陷。
在与Blueshift Research研究比对之后,发现问题似乎出自零售产业本身,因为外部似乎找不到足以影响腕表零售生态体系的因素。其中非常主要的问题就是腕表常常通过不经过认证的渠道贩售,也因此在官方授权的渠道中,数字看起来似乎下降,然而实绩腕表交易的情形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为何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所谓的灰色市场能让消费者有额外的折扣,有点类似水货。外国商品平行输入,或是有些店家不开发票但是能让你打折,这些都是相似的概念。然而正是授权渠道有它们的规矩必须遵守,而且有更多成本支持,像是外国分公司、人事成本,因此价格往往是铁板一块,不太可能给消费者有议价的空间。
不过消费者往往看不到背后的一些真相,像是灰色市场贩售的表款主要来自零售业者卖不出去的表款,就像我们去逛工厂直销,贩售的商品主要为过季商品,或是销路不好的款式。
假设现在腕表零售市场上有款表的参考价为165,000元,而灰色市场行情只要99,000元,消费者会以为99,000元才是实际的价格,也只有这样才愿意掏钱。为了迎战灰色市场,零售业者会调高售价,而灰色市场价格通常固定少量零售价固定比例的百分比,因此价格也会等比例提高。假设零售价调成230,000元,然后通过不同名目折价成165,000元,让消费者有赚到的感觉。这样对腕表产业来说确实挺悲哀的,因为通过正式渠道购买的人变成傻瓜,而直到真相后就会尽量想要杀价,让腕表的原始价格扑朔迷离,也造成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不信任。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去东南亚买珊瑚、宝石之类常常会对半砍价,而去欧美等地买东西基本上乖乖照定价付钱,一旦信任消失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要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停止过度供应腕表。大部分的品牌不会直接贩售腕表给消费者,而是会整批卖给零售业者,这过程叫做“出货”;之后再由零售业者贩售给消费者,这又被称为“出货比率”。
由传统零售商决定价格的批发模式在现代似乎不适合了。怎么说呢?随着网络上的全球化,货币通货膨胀、货物转口、地域性的价格贬值,以及网络购物的方便性让传统模式变得越来越沉重,惨一点的品牌面临淘汰。因此未来腕表业在市场上应当更加谨慎小心,价格要有一致性,避免供过于求,以及进行有效率的行销。
腕表市场的生态体系往往是复杂且具有挑战。作者与研究机构应该也是希望能简化消费者购买腕表的过程,提供更清楚明确的渠道以及价格,让他们在购买时能更加果决。另一方面对品牌也是一样,让消费者能有信任感,让产品在市场上的行销更加顺畅。
当然,对于我们二手奢侈品行业来说,只有品牌本身的销量上去了、市场站稳了,才会有我们喘息的空间。不然等待着我们的,只能是与品牌对待水货市场一样的无情打压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181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