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回收的手机去了哪里?
隐藏其后不为人知的秘密使人心惊!
广东小镇汕头贵屿,偏居南方一隅,在过去二十年,这里被誉为“电子垃圾拆解第一镇”。在这个本地人口只有20万的小镇,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盘踞其中,仅以废旧手机一项废旧电子产品为例,目前贵屿每月处理量约为1000多万台,一年下来有一亿两千万部,合计约10000-20000吨。以每吨废旧手机含有200g黄金计算,每年可以提炼2-4吨黄金,价值在10亿人民币左右。用“暴富”来形容这里,一点都不夸张。然而与之相生相伴的却是“污染”,和“全球最毒地之一”等一系列称呼。
在早年,“进口洋垃圾”是贵屿原材料的主力军。90年代,中国的电子产品尚未普及,消费能力也远不如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有转移污染产业的需求,从国外收购电子垃圾价格低廉。大量的电子垃圾便通过非法渠道被进口到中国东南沿海的小县城,贵屿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时的暴利,换来的却是生态环境的崩溃!
然而,源于家庭小作坊式的模式,提炼过程对环境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早在2010年,贵屿的环保监测就显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普遍受到污染,重金属、二恶英含量较高,存在引发血铅超标事件等重大环境风险。
贵屿拆解废旧电子垃圾仍然在沿用最传统的方法。大量运送至此的电子设备,被人工拆分出铁、铜、塑料、电路板等部分,然后用碳火炉烤熔出电路板上的零件。如果有黄金等贵重金属,就用硫酸“洗金”,如果是提炼铜,用的则是“烧板”。雇佣工赤手空拳拆散电子废物,大量的电子垃圾残余物(包括有毒物质)则被燃烧、填埋或随意丢弃。
“洗金”的过程,会挥发出大量蒸汽状酸性气体,从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酸雾。用1200年前的工艺来处理21世纪的垃圾,这让贵屿饱受污染之苦。洗金产生的废水,和拆解后废弃的垃圾,也都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看似“好赚”的钱却都是用健康和环境代价换来的。
环境修复路漫漫,整治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彼时的贵屿,典型街景是栋栋小楼,人住楼上,首层当作坊,旧电器和提炼后的残渣占道。原始的烧板、酸洗方式让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异味,塑料等废弃物堆满了街边巷口,乌黑的河面上四处漂着垃圾。触目惊心的场景,曾充斥着贵屿的每一个角落,政府虽多次打击整治但又屡屡反弹。
近年来,当地政府意识到粗放式经营对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对电子拆解行业进行了严厉整顿。2016年3月,筹备三年,累计投资15.8亿元的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指出:资本家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上绞刑架的危险。电子垃圾资源被垄断家庭作坊,由于不考虑生态成本,使得正规处理公司即使享受国家补贴,也填补不上处理的成本。对电子垃圾产业的污染整治,还需要国家从全局来把控。
本文结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23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