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公众号作者六神磊磊的一篇文章,谈到了一起公众号作者馒头大师和石榴婆因为穿得朴素遭嫌弃,尬逛保时捷4S店的事儿。这事儿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六神磊磊在留言里描述说:“是他俩去看剧,之前有点时间就逛了个保时捷4S店,在南京西路上。穿得比较朴素。刚迈进门被提醒15分钟要关门。几个店员也不理不介绍。尬逛一会,被目送出门。就这么个小事。馒头说我穿得不差啊,好歹有双crocs,牌子!”
如果你认识这几个公众号作者,就知道他们都和咪蒙一样,属于公众号行业的“头部大V”。馒头大师和石榴婆是两口子,男的在公众号上写历史上的今天,到现在已经出了3本书了,而女的呢,是著名的时尚博主,带货能力超强。所以呢,以他们的收入,逛个保时捷没压力。
看了他俩的遭遇,或许有人会脑补出接下来的情节,石榴婆微微一笑很倾城,从兜里掏出一张黑色的信用卡,轻飘飘地跟几个要打卡下班的店员说,加个班吧,这几辆车我都要了。店员们一脸尴尬。
这种桥段大家都不陌生,网络爽文里经常出现,有钱人低调朴素,跑到奢侈品店里扮猪吃老虎。而我最早看到这个桥段,还是在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电影《风月俏佳人》里面。
人们为什么特别热衷于这样的段子呢?因为现实中我们的确能碰到类似的事儿。尽管说我们买不起奢侈品,但也不耽误我们去逛逛,就像我,有事没事就把奢侈品店当博物馆逛。这就难免会碰上那种“势利眼”的店员,他们上下打量一下你的穿着打扮,判断你是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如果不是,就不搭理你了。这种事不多,毕竟对于奢侈品店来说,基本的礼仪也是体面。但如果你碰上了这么一位,的确会因为被鄙视了而感到恼怒。
这时候我们就会想,我要是有钱,非用一大沓钞票抽你的脸。这个现实的恼恨转嫁到文艺作品里,就衍生出“扮猪吃老虎”的经典桥段。小说电视剧替我们发泄一下现实中的挫折,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
然后问题来了,这帮奢侈品店的工作人员为什么非得“以貌取人”呢?是服务富人们多了,觉得自己也高人一等了?还是把奢侈品店当自己家买卖了?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是歧视吗?
不排除会有个别店员那么想,但我觉得,大多数选择“看人下菜碟”的店员绝不是感情用事,反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拿石榴婆两口子为例,在4S店快下班的当口,脚上趿拉个洞洞鞋就进来了,怎么看也不像要买车的人,店员们也累了一天了,实在不想浪费唇舌。
那么这算歧视吗?这要看我们怎么理解歧视这个词。经济学
里有个词叫做“价格歧视”,意思是针对不同客户制定不同价格,比方说高铁上的头等座一等座二等座,就是价格歧视,目的是利益最大化。这种歧视的含义是,商家对于消费者本人没看法,他们只考虑是不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做成生意。
比方说奢侈品店里的店员,他们的收入和成交额直接挂钩。而他们的时间精力有限,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有眼光把真正的客户挑出来。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以貌取人”。通过穿着打扮,来判断客人是有消费能力的人,还是我这种买不起瞎逛的人。
这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最简单的指标判断目标人群,降低沟通成本,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最有可能购物的顾客身上。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选择,所以并不是我们传统观念里的歧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漏掉像石榴婆夫妇这种真正具有购买力的低调客人。我想这就算是他们这种选择标准所付出的代价了,但是从概率上来讲,这种损失是可以承受的。
很多被我们认为是歧视的行为其实都是这种理性选择。比方说每年毕业季的招聘会,很多用人企业指名就要211、985高校毕业的学生,很多毕业生就认为这是“学历歧视”。可问题是企业怎么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呢?给每个人面试的机会,那企业的成本可大了去了。所以他们会采取一个简单的筛选办法,看学历。
当然这种筛选方法可能会错过那些学历不行但能力强的人,比如说马云。但没办法,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只能放弃那些小概率事件。所以说,无论是奢侈品店的服务员,还是企业招聘的HR,他们通过你的衣着和学历判断你是不是他们需要的人,这是一种理性经济人选择。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歧视呢?就是为了实现某种偏见,宁可自己吃亏。美国电影《绿皮书》里有这样的情节,餐馆拒绝做黑人的生意。老板歧视黑人,所以连他们的钱都不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歧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265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