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进口关税下调,奢侈品牌纷纷降价,那么降价会吸引奢侈品消费者在国内的购买欲吗?这似乎看起来还有点难。一方面从目前价格来看,奢侈品降价后仍与境外售价存有较大差距,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观念不断更新迭代,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好的体验与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这恰是国内奢侈品售卖的短板所在。
减让关税对消费回流依然是杯水车薪
据贝恩咨询公司发布的《全球奢侈品市场监控报告 2018年春季版》显示,亚洲市场将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主力,增幅将达到12%。全球个人奢侈品销售收入约1/3来自于中国消费者,预计中国内地市场的个人奢侈品销售收入在2018年将同比增长20%-22%,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现在,中国无疑成为奢侈品牌最迫切想要争夺的市场。与此同时,中国正试图将境外购物重新转移到境内,培养内地奢侈品消费市场,从而驱动整体消费经济的提升。
7月1日起,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涉及1449个税目、包括服
装鞋帽等进口日用消费品的最惠国税率如期下调。此次降税的幅度大、涉及领域广,引发了消费市场上对于奢侈品大牌们降价的期待。
记者了解到,绝大部分奢侈品牌降价幅度均在3%-5%左右。商品价格调整后,仍比国际售价高出约20%-35%。所以减让进口关税本质上对消费回流依然是杯水车薪。
路易.威登(LouisVuitton)中国官网已下调全线产品售价,降价约为300元至1500元,降价幅度在3%至5%之间。例如原本售价为1.64万的MONOGRAM中号双肩包调整后的价格为1.57万元,降价只有700元。
紧随其后古琦(Gucci)也宣布调整中国内地所有直营零售门店的商品零售价格,包括新款及经典款,平均降幅为5%,约在300-1000元。爱马仕(Hermès)也于日前宣布调整部分中国市场产品零售价,产品降价的幅度约在100至500元间,涵盖腰带、钱包、丝巾等配饰,以及女装的部分款式。卡地亚(Cartier )价格下调1%,由原来17%的国内外差价下调至16%。
北京市价格认定评估专家管理办公室奢侈品鉴定评估专家、优奢易拍创始人张琛表示,此次降价建立在国家政策调整的基础上,奢侈品牌3%-5%的价格调整并不会对市场产生太大影响。就目前奢侈品市场来看,中国市场消费基数大,奢侈品牌在中国区分公司或代理商更希望国内消费者在本土市场购买,但由于进口关税问题,奢侈品牌在国内外差价依然在30%左右。
虽然现在国内价格和国外比起来仍不便宜,但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认为,奢侈品全球价格一体化会是必然趋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研究员曾明月指出,全球同价有利于打击代购、海淘、旅游扫货等“人肉贸易”的滋生,长远来看,有利于奢侈品品牌形象优化。
即使奢侈品达到全球同价,顾客就会真正的回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对于奢侈品而言销售对象并不是单纯的价格敏感人群。
体验和服务短板需补齐
“不进OUTLETS”、“不打折”,是爱马仕、路易.威登、古驰等奢侈品牌几十年一贯的强势姿态。因为便宜的东西人人都能得到,而贵的东西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这样一来,“贵”就能拉开梯度,形成稀有。
正如凡勃仑在著作《有闲阶级论》里说过的一句话:对有闲阶级而言,价格标签与地位的关系极为重要。“漂亮却不贵的东西,就不能算是漂亮。”这恰恰表明了对于奢侈品而言,激发顾客购买欲的并非是其优惠的价格。
说到奢侈品售卖,服务是非常重要的。民生证券指出,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观念不断更新迭代,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人是奢侈品行业最核心的问题,却是在中国最被忽略,最落后的环节。
罗德公关和市场研究机构益索普在联合展开的《2014中国奢侈品报告》中就指出,境外旅游的高速增长以及海外高品质的服务促使更多中国消费者在境外购买奢侈品。中国本地市场销售人员的知识欠缺与不尽如人意的客户服务使得消费者首选海外购物,高达92%的中国消费者不满意品牌在本土市场的服务。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奢侈品店的服务仍然未跟上它的价格。
任职于时尚行业的张小姐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其实奢侈品牌的VIP们,并不是单纯的价格敏感人群。他们更注重消费体验与服务。在欧洲的奢侈品销售人员他们非常了解自己的品牌,也能准确抓住顾客的特质,在礼貌周到的服务后,才开始推荐最合适的产品。所以真正的VIP客户为了寻求更好的体验,会选择在国外购物。
经纪公司里昂证券亚太市场(CLSA Asia-Pacific Markets)的分析师余雅乐(Aaron Fischer)也表示,服务VIP凸显了“给面子”的重要性,这在中国是至关重要的。他说,中国消费者想知道他们非常受重视,也想让别人知道他们非常受重视。
奢侈品牌在中国的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一些中国的顾客认为销售人员不专业,不了解自己,只想着开单……顾客会因为这样的原因,继续在欧洲购物——即使已经不再有价格差距。
目前中国人对于奢侈品的购买能力有目共睹,所以如何更好地接近中国消费者、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购买,是奢侈品品牌需要思考的课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27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