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趋之若鹜”到“避之不及”,淄博王府井广场(以下简称王府井)这个昔日的中心城区黄金商圈正经历建成十几年来第一次惊天逆转。
3月3日,大部分商铺早已开门纳客,但王府井二十余家商铺依旧大门紧闭,不少店铺门上“店铺转让”的告示格外显眼。这些以“高价”著称的昔日旺铺正面临乏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有些店铺甚至已闲置半年之久。当年的高租金如今显然已经成为商家们不能承受之重,而究其背后的原因,仍是经济下行带来的“蝴蝶效应”。
随处可见的“店铺转让”
3月3日,王府井商业街在一场刮得人睁不开眼的大风中显得空空荡荡,众多店铺在春节假期结束后,依旧没有开张。门上“店铺转让”的告示告诉顾客,这家店要么另择良处,要么关门大吉了。
从服装到眼镜、从甜品到饰品,这场关店潮席卷了王府井商业街上的各类商铺,从告示贴出的时间来看,有些店铺在半年之前已人去楼空,只剩下未摘的招牌、残旧的货架和一些光秃秃的塑料模特。
“前面银座二期正在修建,挡住了一部分人流,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经济大环境不好。”一家正在王府井经营的业主称,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明显感觉到顾客的购买力下降,生意特别难做,经营不善的店铺关门也是理所当然的。
房租连涨成为奢望
“现在别说涨租金了,就是保住现有的租价都很难。”一名经营者称,在张店其他几家效益不好的商场内,业主正在酝酿集体抗租,因为实在难有利润支撑高昂的租金,如果房租不降,只有关门一条出路。
该业主称,自己现在租的店铺不到40平方米,每年将近14万租金,因为一次性签订了5年合约,所以租金一直没变,但大多数店铺的合约都是一年一签,以便随时调整租金。连年上涨中,王府井商铺的租金一直领跑于张店大多数商圈,在遭遇经济下行,营业额下降后,许多店铺再难支撑高昂的租金成本,从而转向较为便宜的地段发展。
“搬迁能不能让生意起死回生还很难说,有些商业街虽然租金略低,但客流量还不如王府井,节假日周末看着还好点儿,平日里完全是‘死街’,一个人都看不见。”一名坚守在王府井的经营者认为,搬迁虽是不得已之策,但效果未必好。“顾客是有消费习惯的,逛街的时候容易去老牌的商场、商业区,新商铺要培养顾客怎么也得好多年。”
王府井并非个例
事实上,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关店风潮绝不仅仅是王府井一处。与之相邻的美食街,也曾是张店赫赫有名的老牌商业区,拥挤的人流和繁忙的商贩见证了这条商业街昔日的繁荣。但如今,美食街也有众多沿街商铺在挂牌转让,甚至出现新建商场整体招租的情况。
一名曾在美食街中段某商场经营的业主称,该商场从开业到关门只用了1年半时间,大量店铺连装修的投入都没有赚回来便被迫关门。因为最初仅签订了一年半合约,因此商场方面也不会给予业主任何补偿。这家商场自去年10月份倒闭后,至今仍挂着“整体招租”的巨幅广告。
在中心城区新开的众多商场内,长期招租的铺面屡见不鲜,“一铺养三代”、“拿地就赚”的商业地产好时代已悄然终结,房东开始体会收不到房租带来的焦虑。
“也不能全怪电商的冲击,前几年经济的虚假繁荣让很多人高估了淄博市场,现在新开的商场一家接着一家,早已过度饱和。”一名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许多单位效益不好,员工收入并未有大的增加,因此人们普遍感到“钱紧”,这时商铺过剩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老牌商圈已然面临高空置率危机,新购物中心仍在不断建设,如果没有更加明确的定位和市场细分,商铺的房东们将来恐怕再难找回“包租婆”的一本万利的幸福生活。
三个营业员感受的商场窘境
2月28日,天津零售业百年老字号“劝业场”的第一家连锁店——— 劝业场西南角店结束营业后,停止了百货业态的部分营业,成为国内持续一年多的大规模关店潮中又一枚被放弃的棋子。
缩水的收入
往年春节是在淄博一家商场黄金柜台做销售的何灵收获最丰硕的节日,但在这个假期忙完之后,她却无论如何也振奋不起来,因为销量和收入都距往年相去甚远。
“不但销售额下滑,就连顾客的数量都在减少。”何灵称,国际金价一年多来的持续低迷,已经严重影响了顾客对黄金的购买热情,加上去年淄博又新开了多家商场,分流掉许多顾客,这导致她的个人销售业绩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何灵说,从业六年来,人们买金最疯狂的恰恰是金价疯长的两年,在2011、2012年间,她每个月到手的收入最少也有4000多元,业绩好的月份能拿到七八千元。但在2014年,她的收入跟国际金价一样低迷,“好几个月都是2000多块钱”。
大幅缩水的收入让销售员在工作中很难安下心,公司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听说今年要出新的薪资政策,再等等看吧,反正大环境不变的话,跳槽也不会好太多。”何灵无奈称。
遥不可及的任务
跟大环境息息相关的,除了黄金,还有高端奢侈品。
去年下半年,大专毕业的陈希应聘到淄博中心城区一家综合卖场做营业员,卖几个“高大上”的奢侈品牌服装和配饰,单价均在数千元。
陈希称,卖场对于每个销售员的要求是每月要完成27000元的基础销售业绩,超出基础业绩之外的销售额才有提成。但上班半年来,她没有一个月能完成基础业绩,同事们也没人能完成,全部都只拿底薪和补助。
“最好的是过年这个月,卖了不到两万,平时也就一万多。”陈希说。
在反腐力度加码的这两年,奢侈品消费遭受重创,而本地奢侈品因选择范围小、服务不给力、价格没优势等原因,也很难吸引“土豪”们的目光。
“总部给我们的每批货都掺着当季新品和过季商品,从来没有价格太高的新品,怕卖不出去啊!即便是打了折的普通款,工薪阶层大多也买不起。”陈希说。
店长的烦心事
虽然客流减少、销售额降低,但实体零售商场的运营成本却一涨再涨。
“我们这个女装品牌在山东有6家店,只有2家是赚钱的,其余都在赔钱。”任杰称,在电商围剿之下,大多数品牌的女装专柜月销售额都有五成左右的下滑,日子异常艰难。
“现在至少30%以上的顾客都是在商场试完衣服去网上买。”任杰说,拍照、记货号的顾客每天都会遇到。
“虽然公司把营业员的底薪从1500元加到2000元,但业绩提成少了,大家拿到手的工资还是少了。除给营业员发工资,商场还要提17个点,所以厂家的利润已经极低。”任杰说,商场为提高自身实力,还经常进行品牌调整,卖得不好的品牌随时有撤柜风险。
“现在淄博的商场日子不好过,有些开了几年了还一直在亏损。”任杰说,她能做的就是不断给员工们培训、打气,但人员流动还是很频繁,新商场开业总会伴随老员工流失。
转型生死战
事实上,国内实体零售业在前几年已境遇尴尬,只不过在电商重压之下,今年的春节感受更加明显。
2014年,前有电商大佬们的重压,后有同行间的激烈竞争,国内实体零售业腹背受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
“为什么明明压力很大,但本地老牌商场还要扩建?因为实体零售业必须尽快转型,靠集餐饮、娱乐、游戏等多种购物体验为一身的综合购物中心来赢得顾客,这也是不得已之举。”一位不愿具名的本地大型商场的管理者称,严峻的行业形势下,拼的是各企业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对员工的激励等。
“总体来说目前本地商场是供大于求的,管理、创新不足的商场被淘汰是必然趋势。”上述商场管理者称,虽然外地商场入驻带来了竞争,但许多方面也给本地零售企业带来了值得学习的新东西,只有不断进步,团结一心的企业才能在未来更好地生存下去。(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本文结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37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