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Grand Seiko在今年的巴塞尔钟表展上的主打当数V.F.A.——正确来说,应该是9S机芯20周年的三个纪念款:包括Special和单纯的10振动那两枚;这批新款除了带回了当年GS引以为傲的V.F.A.超高精度调校之外,表款的外部造型也导入了特殊设计。
老实说,当初第一次看到这个新壳型的时候我是怎么看怎么觉得怪,不过随著越来越多表展现场传回来的实拍照陆续曝光我也慢慢习惯了;而且经由不同角度的实拍照和影片拼凑出来的形象也比一开始只靠少少几张公关图所建立起来的造型更为立体和生动,现在感觉好像终于能比较公平地谈论这枚表了。
“每一枚GS腕表看起来都长得差不多”是品牌非常常遭受到的批评,但其实真的熟悉他们家产品的话还是可以分得出差异的。不算陶瓷壳、潜水表这些极端例子,近年GS的基本壳型中比较突出的要数44GS。这条线是从2013年复刻初代44GS之后展开的,当时在复刻版之外又推出了所谓的“现代诠释版”。而在此之后,现代版就以常设产品的设计保留下来了;事实上GS往后连年的复刻表款包括57GS、62GS当初也都有推出现代版本,不过后续都没有变成常规设计,可能后面几款的人气比起44GS还是有差距的吧!
然而在44GS现代版之前,GS已然存在着几种常用壳型了。平心而论,这些壳型也都各有特色,不过很明显地它们并没有受到跟44GS同等的重视,而轻易地被打入“长得都一样”的评价。基本上我认为这些壳型都是从44GS或是57GS等等几个老经回收中演化而来的,不过不像所谓的“复刻现代版”那样一比一的直承,彼此之间也有点混血情形。 当然,对于这些壳型我自己有一套粗略的分辨法,这里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在我心目中,这些壳型的基本形是像SBGR251这款,它的表耳正面较宽,相对地外侧斜切面较窄,跟后面要提到的SBGH201正好相反。对照到历史表款的话,我觉得它表耳正面宽阔这点比较接近57GS,不过57GS的表耳末端更宽,而且呈水平切齐,相对地SBGR251就收得比较尖了,而且SBGR251的表耳从侧面看有明确的曲线,不像57GS以平面为主,因此少了57GS那种“板状”的印象。会把这种壳型定位成我心中的基本型是因为我刚开始研究GS的时候非常常看到的就是这一型,雏鸟效应的地位很难被取代。所以后来我在分类其他壳型的时候往往会建立在跟它比较的结果之上。
第二种是前面提到的SBGH201,如前所述,跟SBGR251相比它表耳的正面较窄,外斜的切面较宽,两种刚刚好相反,而如果要追溯历史渊源的话它其实更接近44GS,所差者唯有它表耳的正面有向内收尖,而44GS则是完全地垂直。这款壳型就我记忆所以及非常早是用在2009年发售的9S85上头,那是9S机芯首度涉足高振频领域,称得上是象徵意义深厚,不过接下来似乎也只出现在高振频款式当中,所以整体的产品数量并不多,只是在它发表之后GS有连续好几年都主打这款,因此曝光度还是满高的。 这款应该是我第一次意识到GS那些长得都很像的表壳之间其实各自都存在着微妙的差异,也是从这以后我才开始积极地去辨识、分类GS的壳型。现代的GS在设计上几乎都有受到44GS的影响,不过这款应该要算是除了直接复刻之外血统非常接近的一种,甚至我认为是有意识地模仿,然而这里的设计比起1960年代多了一些“通融”,像是表耳正面的内收就是一个比较婉转的做法,不像原始44GS那样硬梆梆的,单纯以设计来说我认为这款是更优秀的。
依照《Chronos Japan》总编广田雅将的说法,1960年的初代GS在外型设计上其实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风格,它的造型基本上是沿袭自之前的Marvel,要到1964年的57GS才开始发展出自己的路线,非常后在1967年的44GS正式完成了所谓的”SEIKO Style”。SEIKO Style有很多造型上的重点,其中一项就是“从表壳侧面到表耳的连续线条”,包括57GS、44GS以及前面介绍的两种表壳都是严守这项规定的典型例子,不过接下来要讲的这种壳型就是一个例外。 这款SBGA279的中壳和表耳(造型上)是独立的系统,两者之间看得到明显的转折,并非连续的线条,表耳的立体形状也比较硬直,除此之外还多了表冠护桥,凡此都跟标准的SEIKO Style颇异其趣。这种壳型是由日本当代工设大师、长年为无印良品操刀的深泽直人所设计的,其中表壳、表耳各自独立的结构有点初代GS的味道,而整体线条又带有深泽所擅长的包豪斯风格,感觉比较像是他在理解了GS的设计概念后自行做出的诠释,基于这样的原委,这款也是几种壳型当中“GS味”比较淡薄的一种。
以上几种差不多就是现行GS表款表壳造型的大宗了,当然除此之外,脱胎自初代GS的SBGW231这一型,或是中壳到表耳的线条带有弧度的SBGH219这型也都出过不少款式,不过个人认为它们不像前面几种那么有代表性,所以这里就姑且略过了。
非常后来谈谈今年的新款。之前在谈第一种基本型和第二种高振频型的时候我特别比较了它们表耳的正面和外斜面,但其实这两种在表耳的“内侧”都没有特别强调,基本上就是从正面直接连到表带;相对地今年的新壳在内侧也削出了一个内斜面,让表耳的末端在连到表带之前多了一个尖尖的突起,而正面的部分也因此被凸显出来,凡此都让表耳变得更有存在感。技术上这个表耳非常难做,正面、外斜和内斜三个面非常后要精准地收在尖端的一点,负责抛光打磨的师傅应该会被整死,而这也正是GS强项,只是在看惯了头两种壳型后忽然多了一道内斜面一开始我是怎样都觉得不自在。
但也像前面提到的,如今我已经习惯这个设计了,不过对于它表耳末端那个“尖尖的凸起”我却一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结果这次在写这篇的时候翻了一些旧资料,赫然发现原来GS在2006年推出的三日链款9S67上就曾经用过一模一样的表壳造型。9S67是个有点传奇的表款,这枚机芯是GS现行基础机械机芯9S65的重要source,与其说9S65是从它的前代9S55发展而来的不如说它是从9S67修改而来的,然而另一方面这款当初做过的表款并不多,在9S65于2010年推出后更是逐渐淡出市场,因此曝光度并不高,留下的印象也很淡薄,甚至我在调了资料出来看之前也只依稀记得“表耳末端那个尖尖的凸起”,现在回顾才发现当年GS着实在这款上头花了不少心思,相对于市场对它的冷落真的还满为它抱屈的,不过也因为发现了这层渊源,现在我对今年的“新”表壳好像又多了一种亲切感了呢。!
非常后还是要强调一下,这套分类法只是我自己的心得,GS不论是现代还是1960、70年代出过的表款都是族繁不及备载,相较起来我所涉猎的真的只是皮毛而已,所以这种分类绝对称不上周全,只是如果往后又碰到有人说GS长得都一样的时候,光靠我这里整理出来的几种应该多少还是能做点反驳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181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