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前不久在朋友圈刷到了一篇关于国外新兴钟表品牌创业的报导,本能上我是拒绝点击的,一看到“新兴创业”这种字眼,心里估摸着又是什么小企业自我吹嘘的软文。只是当时实在无聊,就莫名想看看到底是哪家企业要整出什么幺蛾子。但没想到的是,文章的主角是“Daniel Wellington”。
如果你平常只关注百达翡丽、朗格这种高级制表的话,可能对这个品牌并不熟悉。Daniel Wellington,中文译作丹尼尔·惠灵顿,是近几年才风靡起来的街头潮牌时装表。走在商业街上,几乎都能看到一些年轻人手上戴着这种传统圆形表壳、包豪斯极简风格、搭配NATO表带(北约军用表带)的平价石英表。
要说我第一次认识DW,大概在它刚刚蹿红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不过说实话,当时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觉得就算再声势浩大,充其量也就是个低配版NOMOS罢了;更是从没想过这样烂大街的千元时装表居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级制表业……
在那篇报导中还提到了DW这个品牌名称的由来,据说是瑞典的一位名叫Filip Tysander年轻人在海外旅行中结识了一位名叫Daniel Wellington的英国人,当时他配戴了一枚换装了NATO表带的古董劳力士让Tysander非常着迷,所以后来他便成立了这个以NATO表带为卖点的品牌,并借用了给他灵感的这位英国人的名字。
因为之前我没仔细研究过这个牌子,所以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挺新鲜的。不过后来发现这并不是什么记者挖掘出来的内幕,而是官方自己放在官网上对外发表的品牌故事时,我就对这种说法改持比较保留的态度,基本上也就是听听就好。
话说回来,Tysander在DW之前还经营过两间公司,都是通过网络销售渠道贩卖领带和塑胶表,不过看来前两者的成绩都无法跟DW相提并论,不过那的确也为他筹到了成立DW的第一笔24,000美金的基金。以产品本身来说,DW的表基本上就是极简风格的传统圆形表,搭载的是平价石英机芯,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但重点是它妥善地发挥了NATO表带丰富多变的特性,为品牌建立了庞大的产品线,也预先设定了消费者回头重复购买(表带)的契机。所以严格来说,DW的表款是有其魅力的,不过倒也称不上什么了不起的构思。不过虽说类似的做法之前从亲民表款到高级制表都有人玩过,然而都没有取得像DW这么巨大的成功,真正让DW与众不同的是它率先导入了Instagram(照片墙,一个移动社交平台)的营销模式。
由品牌官方号召,要求使用者拍下自家产品的照片上传到Instagram之类的平台,这样的做法如今看来很平常(比如广告满天飞的微博、朋友圈),连向来慢半拍的高级制表品牌都已经纷纷跟进。然而几年前DW刚开始玩这招的时候对大家来说还很新鲜,也因此带来了极大的宣传效果。重点是它的定价也不高,这些条件都让品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造成了大规模的流行。再后来,DW从线上打入线下,入驻了国内专柜店。不过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有代理之后DW的热度感觉也开始退了。或许只是刚好,或许是一旦拿掉了物以稀为贵的条件,消费者就没那么稀罕了(当然也有可能只是我自己判断错误,实际上它还是卖得很好)。
无论如何,DW现在仍然是一个非常赚钱的品牌,具体的数字我没统计,况且Tysander作为公司的唯一所有人,定然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吧!
讲了这么多,相信即便是读了这篇文章的人应该也还不会想买DW的表来戴吧?不过或许你有可能会因此想为你的水鬼或是海马换条NATO表带试试,而这点也是我认为DW对高级制表的非常大影响。
先前我一直认为让高级制表市场开始注意到NATO表带的是帝舵,他们家自从2010年以来一系列的复刻款式让这个表带在主流市场取得了发言权。不过真正让NATO表带变成一个众人无法忽视的存在,我觉得还是要拜DW所赐,他们创造了一个更简洁的配戴环境,让各个价位的戴表人都有更多机会去思考使用这种表带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为NATO表带创造了更大的潜在市场。甚至有一家高级制表品牌(虽然仍然算是入门品牌,不过定价至少比DW多了一个0)在介绍他们家新推出的NATO表带款式时还会举DW来当例子,由此可见DW的影响力是实际存在的。
当然也有国外媒体认为NATO表带的流行是因为品牌本身已经变不出花样了,老实说我觉得这也有可能。不过任何一种现象背后都未必只有单一成因,一个价位远远够不上高级制表的品牌也有可能遵循着某条路径推了它一把,而摸索这中间的关联性则是我们写表的乐趣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18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