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很多时候,我自己在看陀飞轮的表款,总会有一种观感,也常试想买陀飞轮手表的朋友们是为了什么买这样的手表?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精密度吗?还是为了欣赏钟表的工艺?还是在心里补偿作用上?
但是,不管购买的意愿为何,我相信他们都知道这是一门古老的钟表技艺。陀飞轮的种类细分不算少,但大抵是分成有固定框架式及无固定框架式的两种。就传统来看,1801年宝玑大师获得巴黎专利局的发明“陀飞轮”是一种有框架式的陀飞轮速调装置,认真来看应该是当初大师口中所谓的“新调速装置”。另一种无框架式的陀飞轮是“飞行式陀飞轮”,这就是属于改良于过去传统宝玑式新的技术与品种。这是由德国制表大师Alfred Helwig在1920年代创作,当然此目的是为了将陀飞轮机芯结构做得更薄,也因为没有了固定的框架,让人更容易欣赏到陀飞轮整体的结构。
初谈起陀飞轮结构,就必须要了解其运转的方式为何?当时宝玑先生于1795年发明了“陀飞轮”结构,其目的就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造成的机件误差。就机械时计之所以能按一定的节奏循规蹈矩地走时,全靠擒纵装置结构不断地精准运转。假设擒纵调整机构本身的动作不够精确,此时计不管多好便随之失去精准度,而造成擒纵装置动作不精确的罪魁祸首就是大自然的“地心引力”作祟。
我们都知道调速装置中的摆轮,是利用游丝的弹性来完成摆轮运动的。由于游丝总是以一定方向转动,所以时计的放置位置姿势产生变化时,这一部分所受到的重力作用,也会使轴承的摩擦力发生变化,于是便产生了“方位差”的精度误差。如果你手上有手表,可以试着将手表静置在平面上和戴在手腕上经常摆动来作为比较,你将会发现它们的误差值便会产生了或快或慢的差异,这就是“方位差”。
宝玑先生根据这一个构思,他便将这个擒纵调速系统安装在一个金属框架中。这摆轮于框架内以一定的速率不断地运转。当摆轮在某一位置受到某一方向的重力影响时,到另一位置将会受到另一方向的重力影响,内部框架随着转动,而摆轮的位置也随之改变,进而接受各种方向所给的影响。换言之,各种方向的影响将互相抵消,等于将受到外力的影响降至非常低。然而德籍制表大师Alfred Helwig试图将框架去除的技术并不是一件简单地工程,虽然它们的运转的作用及过程大同小异,只因为将过去那一个固定框架拿下来,整体调速器上将会少去一个中心支撑的固定点,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它必须要更为精密,上下底板间轴承能够容许的误差值必须要降至更低。
不管是哪一种陀飞轮模式,当它们不断绕行转动的陀飞轮运转是需要相当多的能量输出,而其能量的消耗也与框架的尺寸成正比,因此陀飞轮框架越大,所需的能量也越多。由于机芯所提供的能量有限,所以要解决能量消耗的问题,非常常采用的方式就是降低机芯的振频以及框架的重量及大小,虽然缩小摆轮的尺寸是一种方式,但是如果摆轮转速设计没有同时改良,也将无可避免地造成其精准度降低的后果。
对于陀飞轮的表款,不管你是以哪一种角度来看它,我总是认为当它是钟表艺术品来会好的更多。过去曾经有朋友拿着某品牌的飞行式八日链陀飞轮来告诉我,“它花了我不少钱,但它的准确度却比不过我手上戴的劳力士!”但是,我还是告诉他,“这样的表款,从过去一直以来都不会是可以让你上山下海的手表。瑞士的制表师也会比较希望你多看看整体工艺及技术,而不是专注在精准测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18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