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谈论手表,非常常见的一个争议点就是关于“走时准不准”这件事。由于机芯由众多的零件组成,加上振频约在每小时18,000至36,000转的范围内,先天上的结构限制与石英机芯相比,当然是远远不及。所以就算是三无的石英表,每日的误差也可以做到1秒之内,轻松胜过天文台认证标准,即每日误差在-4至+6秒之间的机械表。
因此,这样的话题常会引起表友之间的唇枪舌战,例如“要准去带石英表就好”、“你差那几秒有什么意义”、“那么贵的表本来就应该准”等等。不过无论是持何观点的表友,对于机械表的要求,或是本身收藏腕表的数量、目的就大不相同,因而两者看法会有明显的落差。
但至于讨论准不准这件事,如果从天文台认证手表来探讨,争议就会相对小一些,毕竟这是一个已经制定的标准,也是厂方给予的承诺;如果不准,接受批评也是合理的。
笔者自己的第一只天文台认证手表——欧米茄海马300m,测试满链平放的每日误差约为-2秒左右,实际配戴情况下约为-3秒;在配戴若干年之后,每日的误差接近1秒左右,以天文台的标准来看,算是表现非常优异的表款。内部所搭载的1120自动机芯,改良自ETA-2892-A2机芯。
不过朋友也曾买过一枚天文台认证的计时码表,他测试的误差值在6至8秒之间。为什么这枚就不在天文台标准之内?
虽然我们都知道天文台测试的标准,但是其测试的环境与我们实际使用还是有些差异的。况且送天文台测试的是机芯而非整只表款;而且送测的机芯,是没有自动盘结构的裸机芯。测试中心每天会利用机械替每一枚机芯上满链,经过24小时之后,拍照记录其误差值。所以严格来说,天文台认证的机芯,其数据是经过24小时后,机芯动能平稳消耗状态下的数据(且为静止状态)。
如果使用者在配戴前,只有手动上链转个十圈,然后到公司又坐一整天办公;或是使用者整天外出办公,每天机芯都处于满链状态,那么结果自然不会与测试时相同。
部分天文台认证手表,厂方会将测试数据的备份附赠给消费者,但是品牌也不会特别强调其测试的环境与状态。因此,消费者往往会误解天文台表就是要在-4至+6秒的标准之内,不论配戴与否都要求同样的数据,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
那可能有人会问,“如果戴在手上也不能跟天文台标准一样,那么要这样的天文台表做什么?”确实,天文台认证的表款往往售价会高上许多;如果这样,那天文台表也就没有购买的价值了。但是别忘了还有细节部分,经天文台认证的表款,至少会搭配Nivarox 1、Nivarox 2或是Anachron等级的游丝,同时结合不易受到冷热温差变形的铜铍镍合金摆轮,就组成部件来说已是优秀。
过去笔者曾将平价的机械表分别在夏天与冬天进行测试,在同样满链且平放的测试条件下,两者的误差可高达6至7秒之上,但是天文台认证的表款误差值只会更少。因此,使用了等级不同的游丝与摆轮,是天文台表款的优势所在,所以机芯才能通过8度与38度的温差测试。
除此之外,天文台等级的机芯会经过五方位调整,制表师会尽量将每一个方位调整至非常接近,因此不论配戴者的使用习惯为何,每天表款的误差数据都会非常接近,不会因为常坐办公桌,或是时常外出办公而产生过大的误差值;而每一枚天文台认证的机芯,也必须通过多方位的测试标准。可见,天文台认证机芯的优势,其实相当的明显。
所以,如果你手边的天文台手表每日误差超过-4至+6秒的范围,请不要太过大惊小怪。如果真的超过太多,也可请服务中心调整一下。因为目前绝大部分的天文台表款,都是将测试通过的机芯直接装壳组装,如果没有太大的误差,是不需要动手进行调校的。
近年来劳力士所推出的顶级天文台精密时计认证(Superlative Chronometer Officially Certified),不仅采用模拟真实状况的测试标准(即装壳后多方位测试)装壳后多方位测试,更将误差值提升至每日正负两秒之内,算是业界非常严苛的认证规格。而欧米茄的海马Chronometer大师天文台认证标准,也开始进行机芯装壳后的测试,新增防磁测试的项目,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更有保障。
不过表款在完成组装之后,装箱运送到全球各地的分公司,然后再到表店进行陈列与销售,路途中仍有诸多变数。因此,如果太执着那几秒钟的差异,其实反而会失去购入新表的喜悦。试着用平常心去看待,应该可以有更大的收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18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