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黄金珠宝在国人眼中毋庸置疑是财富的象征。而黄金珠宝行业从业者也被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捧着“金饭碗”的群体。而前几年“大妈”对于黄金的疯狂抢购,更是直接将这个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
无锡本不产金,却对于黄金有着独特的热爱。曾几何时,无锡老百姓家中遇有喜事便会上银楼置办一些金银首饰,就如同过去逢年过节到“三阳”置办年货,到“世泰盛”扯布做新衣一样,是一种生活时尚。
经历过前几年的行业“疯狂”之后,在当下这个市场微妙的节点,入行三十余年的无锡银楼总经理钱伟斌认为,“抢金潮”退去了,“泡沫”消散后整个行业进入了下行调整期,今后究竟哪家的黄金故事会说得更好,就要看各自的真功夫了。
笔挺的西装,整洁又略显时髦的发型,温文尔雅的钱伟斌被称为黄金珠宝业的儒商典范。平日里喜爱写文章的他颇具才情,在外来品牌抢滩锡城的今天,他带领无锡银楼坚守本土品牌的阵地,捍卫老品牌在无锡人心目中的地位。今天,他将与大家分享属于自己的“金玉人生”。
人生第一份工作干到了现在,可谓一生心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无锡银楼是亲历者,亦是实践者
“吓死邻居,饿死老婆!”这是钱伟斌对自己所处行业的情形开的一个玩笑。而拿这句玩笑话来形容过去一年多的黄金珠宝业的状况可谓再合适不过了。“表面上很风光,令邻居羡慕不已;其实行业内部并不好过,自己老婆都快没有饭吃了。”
锡商周刊:您是行业里的元老级人物了,可以和我们谈谈您与黄金珠宝业的结缘吗?
钱伟斌:37年前,正好是改革开放的元年,我来到无锡金属工艺厂(无锡银楼曾经的母公司),在车间里制作首饰。从此与珠宝结下不解之缘,成就了一辈子的事业。其实当时,我就在思考如何能将首饰做得更具灵性,别具一格。
我是一个敢于向传统观念发出挑战的人,敢在厂里第一个烫头发、第一个穿牛仔裤,为了能定下心做事还“发明”了边听半导体边干活的办法,惹得人人侧目。不过由于我认真的工作态度与出色的业绩,最终征服了那些质疑我的人。
1982年,中国的黄金市场正式开放,无锡金属工艺厂成为全国69家定点工厂之一。当时我已经担任过副科长、副厂长等职务。不过,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主要依靠获得指标运转的工厂逐步陷入困境。等到1998年的时候,我带着“保证厂里的工资、扶持厂里的生产、重新竖起银楼牌子”三大任务,正式接手了工厂下属子公司――无锡银楼的管理权。
锡商周刊:您接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扭亏为盈呢?
钱伟斌:首先是要调整整个产品布局。之前的计划生产时代,产品种类涵盖全线,重复产品很多,造成库存很大。我们通过统一归类,比如把戒指集中在一起,这样既减少了重复的产品库存,也方便市民挑选。同时将公司进货模式改成营业员负责采购的模式,由于销售人员最了解顾客的喜好需求,同时对于库存也是了如指掌。另外,所进货物的销量直接影响营业员的收入,这也是给予他们的压力。直到现在,无锡银楼依然沿用这套做法。
上述做法还只是初级阶段。由于母公司经营每况愈下,无锡银楼已经负担不起厂里沉重的开销。最后厂里领导提出让无锡银楼转制,与工厂脱钩。2002年我接手转制后负债200万元的空壳公司,着实冒着很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几十年辛苦也打了水漂。
当时全国许多金店还在采用“代销”的经营方式,我们发现这种做法不适合新体制下的销售模式。于是我和公司的业务骨干远赴深圳,选择工艺质量好的珠宝加工企业,开始走上定点定牌加工珠宝饰品的道路。
黄金不是萝卜青菜,
相比其他行业,更加需要诚信经营。前几年的透支性消费造成现在行业的表面泡沫相对严重
这几年的黄金价格犹如过山车,有人实现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式的暴富,也有人在波动后感受到“遇冷”的阵阵寒意。以上种种,看上去都不是钱伟斌心中的理想状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他自幼信奉的箴言。
锡商周刊:黄金一直是人们心目中保值的主要选择之一,您对黄金珠宝市场未来前景的看法是什么?
钱伟斌:前年,连续上涨10年的金价暴跌,由此引发“闻名世界”的中国大妈“抢金潮”。起初,舆论普遍认为这次金价暴跌只是短暂现象,“中国大妈”肯定能力挽狂澜。但结果是什么呢?金价持续低迷不仅套牢了众多消费者,还拖累了整个黄金珠宝行业。
这次事件本身就不正常,完全是透支性消费,不是一个行业正常的发展状态,我从业这么多年也是第一次“有幸”遇见。盛极而衰,捅破了这个行业表面看似光鲜的泡沫,热潮减退后的淡季不可避免。
这次风波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让不少黄金珠宝企业,特别是小品牌小企业,被迫选择了出局。单纯从内行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希望黄金价格剧烈波动,价格波动过大,企业就难以找准节奏,一着不慎,就会遭受损失。相比而言,那些小企业、个体店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一个大浪打过来就有淹死的危险。所以,行业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重整。
锡商周刊:我们了解到,在过去的一年中,行业“遇冷”,但销售总量仍有增加,这是为何?
钱伟斌:确实销量还行,这是增速放缓了。黄金珠宝业是一个与gdp正相关的行业,自2000年以来,江苏省黄金珠宝业的发展曲线与经济发展曲线几乎完美吻合。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下调,行业的发展增速也必然放缓。
就拿无锡银楼来说,作为本土的老品牌,无锡市民对于我们还是“买账”的。去年我们贡献的税收达到数百万,与往年基本持平。熟悉我们的人都知道,无锡银楼在行业中是出了名的“不打折”。相比于不少消费者“无折不买”的消费习惯与“大品牌”的价格战,无锡银楼还在坚守着“一口价”的经营策略。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理性对待折扣问题,“讲诚信从我做起,一口价童叟无欺”,口号不能光停留在嘴上,更要身体力行。事实证明,“一口价”式的诚信经营为我们带来了稳定的客源,企业的市场份额也是稳中有升。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
黄金珠宝行业绝不是急功近利的行当,快速回报只是奢望。要把它当做事业来做,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企业的发展与人的身体一样,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能不顾自身实力去无休止地膨胀,那样早晚会自食其果。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胜利者。在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今天,练好内功,丰富品牌内涵是钱伟斌最关心的事。
锡商周刊:一条中山路,聚集着全国诸多一线黄金珠宝品牌,有着如此之多的对手竞争,您如何“稳坐钓鱼台”?
钱伟斌:其实以苏锡常为代表的苏南地区,是我国黄金珠宝业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他既是全国珠宝品牌抢滩最集中的战场,又是本土品牌大放异彩的热土。不光无锡银楼,邻近的苏州龙凤、常州金店都是屹立不倒的典范。
本土品牌强悍战斗力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有坚守的态度。我们熟悉当地风土人情,有经验、有技术、有人脉,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又不会冒险突进,没有理由做不好。做不好只有一个原因:没有一颗坚定的事业心。并且由于对本地文化的了解,经过四年的潜心研究,我们推出了“金阿福”等系列产品,融入无锡元素,一面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提升效益的同时也丰富了品牌内涵。
锡商周刊:未来有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的打算吗?
钱伟斌:我们曾有过一段快速发展期,2005年至2008年间,成为“中国黄金”在江苏首家合作伙伴,在无锡首次推出投资金条,获得“北京奥运会贵金属指定零售商”资格,并得到了世界黄金协会的认可。那几年可谓春风得意,整个公司确实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遗憾的是,2008年底,无锡银楼旗舰店被迫搬迁,影响了公司大踏步前行的步伐。如果晚几年拆迁,我一定能将银楼的业绩再拉上一个台阶。不过,这注定是一件人生憾事了。
事实无法改变,于是我们启动了连锁分店计划。通过“化整为零”的做法,企业内部形成了竞争,市场份额也会比单店增加,更可以将服务送上门。虽然近年来几经周折,店面也是开开关关,但是公司品牌影响力没受到丝毫损伤,反而口碑越来越好。我们现在有10家分店,但不会盲目扩张。市场份额固然重要,但效益与份额是完全两码事,两相对比,我希望这份事业能健康发展,百年长青。
本文结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23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