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贵屿,偏居南方一隅,过去二十年,这里被誉为“电子垃圾拆解第一镇”。从电子垃圾中拆出真金白银,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盘踞在这个本地人口只有20万的小镇,用“暴富”来形容这里,一点都不夸张。然而与之相生相伴的却是“污染”,和“全球最毒地之一”等一系列称呼。
“其实,废弃手机能变废为宝。”毛蕴诗介绍,手机中有45%的塑料、20%的铜、10%的陶可回收再利用,80%的原材料可用来制作水壶、长凳、自行车甚至萨克斯管。
手机主板竟藏“真金白银”
深夜十一点多,张晓真在灯火通明的公司跟兄弟们卸货,从全国各地回收的几十万部废旧手机,来到了它们的中转站。
张晓真,80后创业者,在废旧手机的行当摸爬滚打近十年。他在福州的公司,每年处理废旧手机数量多达700-800多万台,仓储车间里的每个麻袋里面都有800-1000部手机。流水线上的工人会对手机进行初步拆解,熟练地撬开手机后盖,分离电池,拔掉SIM卡和储存卡,再扔回流水线的传输带。每人每天经手的手机数量就达到7000-8000部。
用最原始的“洗金”、“烧板”进行提炼
近十几年来,国内电子产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也带动了电子垃圾的存量。进口垃圾价格优势不再,并且要冒着极大的法律和政策风险,这使得近年来在贵屿拆解的电子垃圾,原材料转以国内为主。
但贵屿拆解废旧电子垃圾沿用的却依然是最传统的方法。
其中“洗金”的方法带有明显的贵屿特色:用混合硫酸、盐酸等化学试剂制成“王水”,将含贵重金属的电子废品进行“烧洗”,当地称之为“下高炉”。“下高炉”后,铜铁分离,再以硝酸溶解烧洗物,后经土法工序,便可得到黄金。其中“王水”配置比例、土法提炼工序,绝不外传。
提炼端已经不存在?环境修复路漫漫
近年来,当地政府意识到粗放式经营对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对电子拆解行业进行了严厉整顿。2016年3月,筹备三年,累计投资15.8亿元的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
据产业园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贵重金属行情一度走低,现在贵屿的作坊数量大大缩水,园区正式投产时,现有的1243户电子拆解作坊,全部合作组建成公司入驻产业园。
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工作人员称,“2013年前后,因贵金属现货市场行情不佳,贵屿最后两家电解厂已经关闭,目前园区内外都没有炼金和电解铜的地方。”
整个产业只剩拆解,不剩污染高发的提炼?这还有待环保部门进一步严查。
对电子垃圾产业的污染整治,还需要从全局来把控。
本文结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AI编辑专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rshe.chuangxiangniao.com/html/36648.html